close
今年5月的康城影展,名導演哥普拉的愛女蘇菲亞(Sofia Coppola)以雄厚的家族背景,加上前作《迷失東京》的餘威,獻出新片Marie-Antoinette,結果換來劣評如潮,法國傳媒群起攻之。唯一的掌聲,可能只有配樂部分。

  蘇菲亞是不少時裝設計師(像Louis Vuitton的總帥Marc Jacobs)的靈感女神,她對美藝與潮流的觸覺,冠絕同代電影人,猶其在音樂方面,由處女導演作《鎖不住的青春》,到橫掃不少獎項的《迷失東京》,她把法國二人電音組合Air的浪漫迷幻氛圍,帶到美國甚至全球觀眾的面前。講述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最後被送上斷頭台的瑪麗王後Marie-Antoinette,又怎會是電影音樂迷可以錯過﹖

  蘇菲亞感興趣的故事主角,從來都是年輕女性,像《鎖》片自殺的幾姊妹、《迷失東京》的史嘉麗祖安遜,後來她遇上第三部電影的主角──Antonia Fraser傳記故事?的瑪麗王後。

  不過,蘇菲亞從來沒打算要考究歷史,重塑18世紀法國火紅革命的一場半景,提出批判﹔她最關心的,一直是對歷史的感覺(而非考証),以及那個14歲已經從奧地利被送往凡爾賽宮的瑪麗王後,被迫跟志趣相逆的路易十六生活,而且最後魂絕斷頭?。她認同原著所言,這個孤獨的異鄉女子給歷史誤判為貪圖享樂、不知民間疾苦的無知婦孺。即使瑪麗王後說過﹕「他們為什麼要捱餓呢﹖沒有麵包可以吃蛋糕啊﹗」但通過蘇菲亞的詮釋,恍似都情有可原。觀眾更會被片中佈置得美輪美奐的場景(得凡爾賽宮批准可以實地取景)和繽紛的衣服弄得眼花撩亂。

  捕捉時代的感覺

  本來在法國就不得民心的瑪麗王後,經一個外國人之手復生于大銀幕,難怪《解放報》的影評人Agnes Poirier狠批電影不過是「以歷史作裝飾,凡爾賽宮變成了一家精美酒店,對瑪麗王後的認知,停留在她對甜點及高跟鞋的熱愛程度」。康城影展的試映會夾雜了倒採之聲,事出有因。音樂方面,卻沒有受到多大圍攻,雖然蘇菲亞反叛到底,放棄配合那個時代的古典樂章或是chamber music,改而起用80年代的new wave。

  一如前述,蘇菲亞沒打算借電影讓觀眾上一堂歷史課,就像印象派的畫,她只要捕捉那個時代的感覺,正如她沒有把對白都寫成古語。在一個訪問中,蘇菲亞曾說﹕「我要準確表達角色的情緒,例如瑪麗王後第一次去蒙面舞會,她感到很興奮,我不認為古典四重奏樂章可以達到目的……很難說為什麼會選上這首歌而不是其他,都是自然想到的,像講述瑪麗王後生日的一場戲,她是愉快中帶點哀愁,于是我想到了New Order的歌。」

  New Order的Ceremony收錄在原聲大碟內(但他們另一曲Age of Consent曾出現在預告片,卻被拒諸于外)。整張原聲大碟分為兩部分(兩碟),第一部分,除了New Order,還有其他80年代組合,像Siouxsie & The Banshees的Hong Kong Garden、Bow Wow Bow的Aphrodisiac,以及Kevin Shields混音的I Want Candy,其餘當代「聲音」,還包括The Strokes的What Ever Happened。集合了new wave、post punk、流行、電子及古典類型,把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如何轉變為縱情聲色的18世紀時裝癡,透過音樂的轉變,呈現出來。

  一專輯兩碟不同氣氛

  在電影原聲大碟的第二部分,也轉變得較為黑暗、悲涼,烘托瑪麗王後的墮落。像Air的Il Secondo Giorno,或是Aphex Twin的Jynweythek Ylow,都是比較傷感的樂曲,跟前面的興奮氣氛,形成對比。另一方面,專輯中也不是完全放棄古典,只是付予了新生命,像Vivaldi的Concerto in G,就結合了new wave。

  不管蘇菲亞哥普拉是否一個及格的導演,至少由她主導的原聲大碟,能夠緊扣角色和觀眾的情緒。





http://news.sina.com.tw/life/mingpao/cn/2006-11-05/043012174285.shtml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hyBab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